在美國讀科學的博士,第一年的經費來源大致有三種。第一個:FELLOWSHIP,也就是俗稱的獎學金,通常是最優秀的學生能拿到(不過我開始懷疑評斷的標準),工作就是用功讀書。第二個是RA,研究助理,如果申請學校時已找好未來的指導教授(俗稱老闆),通常是已鎖定未來的領域或在某方面的研究已有小成果的人(碩士畢業?)可拿到。最後一個是TA,擔任大學部課程的助教,大部分的申請者屬於TA,我當然是大部分之人之一。以上三種除了學費抵免及各種補助之外,還有生活費,不過也僅止於讓你活得下去的程度;當然,跟少數完全自費的學生比起來,總是聊勝於無。對學校和教授來說,就是以培養你為由壓榨你勞力和智力;對學生來說,就是想辦法活下去之外,要在這數年成為一個有獨立研究能力的學者,進而以後能壓榨學生。從某方面來看,這是一個鬥爭的關係,也是一場豪賭。
在馬里蘭大學(以下簡稱馬大),國際學生當TA前要考一個英文考試(ITA Evaluation),我就是因為這個才這麼早來美國的。第一關是面談,總分5分,拿到5分就不用參加第二關,直接pass整個考試。我是分組的第一個人,完全不知道狀況就進去了,一個人面對二個考官,主要就和你聊天,看英文程度,類似描述你的家鄉,為什麼要選馬大(我很老實地說因為申請19家只上馬大...),畢業之後的規劃,還有比較實際的問題,像學生上課聽不懂,或是來跟你要分數你要怎麼辦之類的;很有job interview的感覺。出來之後趕緊跟還沒考試的人回報機經。兩天後公布結果,我沒拿到滿分,要考第二第三階段。第二關是聽寫,20題,都是學生上課會問的問題,像期末考的範圍,考試時間,作業可以遲交嗎之類的,不過速度和口氣都很逼真,講話不會很清楚,問題也不會是完整句子,間插著口語,比我想像的還要難,看來我對自己的聽力太有自信了。第三關是試教,滿分5分,要滿分才有機會整個考試pass,十分鐘為限,講八分鐘,留兩分鐘問問題,主題自備。我們家四個人都要考,所以就互相試教。果然有defense碩士過的人就是不一樣,給了很多有用的意見。不過我還是改不掉會「嗯」的壞習慣。考試時的過程倒是還好,考官問的問題也有答出,不過還是不太流暢就是了。
考試的綜合評鑑結果有三種:pass, conditional pass, fail,pass就是可以和美國人一樣,沒有限制當TA的課程。conditional pass只能邊修英文課邊帶高年級課程改作業或實驗。fail就只能邊修課邊改作業。我最後面談4分,聽寫15分,試教4分,conditional pass,要修英文才能教課。
考完的隔週系上舉行了TA訓練課程,內容大致上是讓你知道學生有多笨,啊...不是啦,是以教外系普通物理為預設,讓你知道帶討論課會遇到的狀況。因為馬大物理系有一群教授研究物理教育,所以整個討論有點太過哲學,加上我完全跟不上別人的發言,於是有幾個session就蹺掉了。其中比較有趣的是給我們同一份學生的考卷,每組人先決定評分標準,再獨立改卷;出來的結果竟然在同一組內還會有分數差到50%,可見當個光改作業的助教也不是那麼容易。這個助教訓練也提供了博一同學互相認識的機會,不過很糟的是,我們三個竟然在公眾場合還講中文,分明就是自組小團體,於是最後就變成了同學也不太和我們談話。這點應該是到目前為止最frustrating的。
最後就是分課程了,本來以為是自由選擇,沒想到是直接公布。我帶兩門課的grader(改作業的TA),一個是大二力學(他們是大四的課),另一個是統物導論。當場被力學教授Prof. Chacko帶去辦公室,告訴我工作內容:竟然要生出所有作業解答,用的課本是Taylor的classical mechanics,兩年前的新課本所以沒有解答(他預期會取代Marion變成經典)。作業每週約8題,寫解答加上改作業加上一小時的助教問問題時間,看來會比預定的10hr還要長吧。統物教授則是隔週上完第一堂才被召見,教授是香港人,直接和我講中文,也指引了一條研所的明路。工作則比較輕鬆,管理課程網頁,改作業和考試(解答會給我),不過考前要幫學生上一堂復習課,另外每週要有兩小時的office hour,其實也不輕......
工作就是不想作也得作,當TA就是負責任的開始,除了自己的學習之外,放多少時間在工作上也是需要調適的,當兵那一套工作哲學是不敢拿來用在這了。教大一的課程是新生在適應,助教也是新生也在適應;教大四的課變成其實我也大他們沒多少,學生正在學習顛峰期,我這個助教卻剛從谷底要爬起來呢!加油吧~
9.06.2008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