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2008

紅葉落盡

二個月沒文章,總是有各種理由。忙碌,忙到驚覺窗外紅葉落盡,才意會到來美國已過了三個月。真要說沒空倒也不是,還是常常看日劇、電影 (閒書倒是就沒了,書架上一堆帶來的書都積灰了),該說是沒有心情放鬆的時刻,沒有閒情逸緻出遊,相機很久沒開機,連週末都是待在家裡。每週的行程很固定:

Mon: 交量力作業。
Tue: 改完發回TA課(大四力學)的作業還有post解答
Wed: 沒有固定的事,有時候要去英文課的tutorial session
Thu: 交數理方法作業,不過這門課我期中考考太爛,退選了 (大學到現在第一次退選,感覺像夾著尾巴逃走了...)。另外還要改完發回另一門TA課統計熱物的作業。
Fri: 交古典力學作業。
Weekend:買菜。

也就是每週有三份作業(現在是兩份)要交,二份作業要改,英文課會不定時要報告或小作業。造成總是被due date追著跑的情形。

每天煮飯花滿多時間的,但是看到成品總是會得意一下,果然留學生的休閒就是學烹飪啊。真相在此:http://picasaweb.google.com/B92UMCP/AllFood#

其他比較特別一點的就是去了一次DC參加駐美辦事處辦的國慶升旗;辦了幾次party(基本上找人來看電影就被我define成party了啦),有一次20個台灣人的potluck,也有找日本人來看日本電影的movie night;上週和哲聿的天文系同學去DC吃Sushi Taro;這兩天Tim來參加conference住我們家,還有我九月底買車、考到駕照了。整體而言生活很平淡。

這邊照片會不定時更新,想update的就不時留意一下吧(雖然沒有新開相簿 可是會貼新照片喔):http://picasaweb.google.com/B92UMCP
http://picasaweb.google.com/humandry

托了在多倫多待了一年的福,現在少了點適應問題,反而有種太早失去新鮮感的味道。和三個台灣同學住一起,每天回到家輕鬆的說著中文,完全沒有當時被巨大的孤獨感包圍,只能把自己鎖在房間的慘狀。但總還是會不經意的比較兩者,緬懷過去時光,覺得在多倫多時修了或旁聽很多課,認識了不少人,參加了不少活動;而在這邊生活有點太單調,連桌球都少打,單車都放著生鏽。我知道兩者沒法比較,畢竟心態、心境是大不相同的,還不如好好活在當下,只是...還是少了點什麼的感覺。

還是期待感恩節的Lancaster行程和寒假同學的來訪為生活注入一點活力吧!

9.06.2008

我的工作

在美國讀科學的博士,第一年的經費來源大致有三種。第一個:FELLOWSHIP,也就是俗稱的獎學金,通常是最優秀的學生能拿到(不過我開始懷疑評斷的標準),工作就是用功讀書。第二個是RA,研究助理,如果申請學校時已找好未來的指導教授(俗稱老闆),通常是已鎖定未來的領域或在某方面的研究已有小成果的人(碩士畢業?)可拿到。最後一個是TA,擔任大學部課程的助教,大部分的申請者屬於TA,我當然是大部分之人之一。以上三種除了學費抵免及各種補助之外,還有生活費,不過也僅止於讓你活得下去的程度;當然,跟少數完全自費的學生比起來,總是聊勝於無。對學校和教授來說,就是以培養你為由壓榨你勞力和智力;對學生來說,就是想辦法活下去之外,要在這數年成為一個有獨立研究能力的學者,進而以後能壓榨學生。從某方面來看,這是一個鬥爭的關係,也是一場豪賭。

在馬里蘭大學(以下簡稱馬大),國際學生當TA前要考一個英文考試(ITA Evaluation),我就是因為這個才這麼早來美國的。第一關是面談,總分5分,拿到5分就不用參加第二關,直接pass整個考試。我是分組的第一個人,完全不知道狀況就進去了,一個人面對二個考官,主要就和你聊天,看英文程度,類似描述你的家鄉,為什麼要選馬大(我很老實地說因為申請19家只上馬大...),畢業之後的規劃,還有比較實際的問題,像學生上課聽不懂,或是來跟你要分數你要怎麼辦之類的;很有job interview的感覺。出來之後趕緊跟還沒考試的人回報機經。兩天後公布結果,我沒拿到滿分,要考第二第三階段。第二關是聽寫,20題,都是學生上課會問的問題,像期末考的範圍,考試時間,作業可以遲交嗎之類的,不過速度和口氣都很逼真,講話不會很清楚,問題也不會是完整句子,間插著口語,比我想像的還要難,看來我對自己的聽力太有自信了。第三關是試教,滿分5分,要滿分才有機會整個考試pass,十分鐘為限,講八分鐘,留兩分鐘問問題,主題自備。我們家四個人都要考,所以就互相試教。果然有defense碩士過的人就是不一樣,給了很多有用的意見。不過我還是改不掉會「嗯」的壞習慣。考試時的過程倒是還好,考官問的問題也有答出,不過還是不太流暢就是了。

考試的綜合評鑑結果有三種:pass, conditional pass, fail,pass就是可以和美國人一樣,沒有限制當TA的課程。conditional pass只能邊修英文課邊帶高年級課程改作業或實驗。fail就只能邊修課邊改作業。我最後面談4分,聽寫15分,試教4分,conditional pass,要修英文才能教課。

考完的隔週系上舉行了TA訓練課程,內容大致上是讓你知道學生有多笨,啊...不是啦,是以教外系普通物理為預設,讓你知道帶討論課會遇到的狀況。因為馬大物理系有一群教授研究物理教育,所以整個討論有點太過哲學,加上我完全跟不上別人的發言,於是有幾個session就蹺掉了。其中比較有趣的是給我們同一份學生的考卷,每組人先決定評分標準,再獨立改卷;出來的結果竟然在同一組內還會有分數差到50%,可見當個光改作業的助教也不是那麼容易。這個助教訓練也提供了博一同學互相認識的機會,不過很糟的是,我們三個竟然在公眾場合還講中文,分明就是自組小團體,於是最後就變成了同學也不太和我們談話。這點應該是到目前為止最frustrating的。

最後就是分課程了,本來以為是自由選擇,沒想到是直接公布。我帶兩門課的grader(改作業的TA),一個是大二力學(他們是大四的課),另一個是統物導論。當場被力學教授Prof. Chacko帶去辦公室,告訴我工作內容:竟然要生出所有作業解答,用的課本是Taylor的classical mechanics,兩年前的新課本所以沒有解答(他預期會取代Marion變成經典)。作業每週約8題,寫解答加上改作業加上一小時的助教問問題時間,看來會比預定的10hr還要長吧。統物教授則是隔週上完第一堂才被召見,教授是香港人,直接和我講中文,也指引了一條研所的明路。工作則比較輕鬆,管理課程網頁,改作業和考試(解答會給我),不過考前要幫學生上一堂復習課,另外每週要有兩小時的office hour,其實也不輕......

工作就是不想作也得作,當TA就是負責任的開始,除了自己的學習之外,放多少時間在工作上也是需要調適的,當兵那一套工作哲學是不敢拿來用在這了。教大一的課程是新生在適應,助教也是新生也在適應;教大四的課變成其實我也大他們沒多少,學生正在學習顛峰期,我這個助教卻剛從谷底要爬起來呢!加油吧~

9.03.2008

Trip to the US




貳零零捌年捌月拾日,在家人及送機朋友群的祝福下,我頭也不回地踏出台灣。不過因為想起文河師提到龍應台「目送」書中的一景,描寫她送兒子出國時訝於他無情地堅毅;在過海關後走向登機門前我不禁回頭瞄了一眼,目光沒和任何人對上,於是我加快腳步,追上同行者劉東璋。

這次為了省錢,要轉三班飛機經香港→落杉磯(Los Angeles,LA)→達拉斯(Dallas)才到得了Baltimore(巴爾的摩)。除了兩箱裝到上限32kg的托運行李外,我還帶了近20kg的隨身行李(當然都是書)和7kg的筆電包,早已預料是趟很累的旅程,沒想到多舛的命運還在後頭等著我們。台北飛香港一切正常,香港機場來過五次以上,不過還是錯過轉機專用門繞了一大圈。登機後飛機遲了約三十分鐘才起飛,上機後主要語言從廣東話變成英文,這才有了要去美國的感覺。國泰的機上餐感覺滿不錯的,吃了兩次正餐,一次早餐;在機上十幾個小時的時間都在玩它的電視系統,看了CSI第七季結局還有一部現在也想不起來的電影。到了LA機場後,竟然停機位被搶走了,於是等到比預定時間晚一個小時才下飛機,這時心中已隱隱不安。

早就聽說在美國國際線轉國內線要預留至少三小時,我們轉機航班隔了兩個半小時,原本覺得綽綽有餘,但光下了飛機就剩一小時了,而行李要在飛機起飛前四十分鐘CHECK IN,雖然看起來好像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我們還是抱著一絲希望。國際線轉國內航班的程續是辦入境手續(機上就可把I94和入關物品申報卡填好)後到轉盤處拿行李,「聽說」此時會有個神秘的小輸送帶可將行李放在那邊,再出關到轉機的櫃台拿登機証(如果沒有在台灣拿好的話),之後重新入關通過隨身行李檢查後才到國內線登機門。我們的情形是快速通關後,行李等了一陣子,拿到行李後竟然有個親切的國泰小姐跟我們講推著行李到AA(American Airlines,美國航空,我們下一班飛機)櫃台重新check in,於是我們就傻傻地推著行李,繞過半個機場到另一棟航廈(LA機場真的有夠大!),抵達時已經離起飛時間剩十分鐘了,行李不能托運,我們也沒辦法搭上預定的航班。偏偏這班又是當天最後一班,經過一番困難的交涉後,搞清楚我們只能等後補,早上第一班也不一定會有位置,「有可能」我們在機場等了三天都沒有機位。AA的櫃姊(一個快被兩個聽不懂英文的亞洲人搞瘋的黑人)告訴我們一個寶貴的經驗,如果以後下機時覺得時間已來不及,要當場和原航空公司反映,要他們處理;像我們那時應該直接要國泰負責,看能不能幫你劃到另一班的機位,因為是他們班機延誤導致轉機來不及。(後來聽說有人因此睡了一晚免費旅館,不過機位是劃到早上十點多的)。如果到AA櫃台,他們也只能按程續讓我們排後補。



沒辦法,這時也只能等早上六點的班機。雖然之前也睡過溫哥華機場,不過那不像這次是預料外的。拍拍機場,感受一下身邊都是英文的滋味,活在台語趕羚羊的世界太久了,英文真的生疏了,和櫃姊講話也是詞不達意。這時腦中轉過的是:大家都說美國是要吵才有糖吃的地方,不過那時剩十分鐘時跟他們吵鬧不知有否可能讓我們托行李後衝入關?姑且不論有沒有辦法表達我的意思,萬一行李托運後還沒上飛機,飛機和我們就飛走了;或是行李上飛機了,人沒趕上,到時真的就麻煩大了。因此雖然因為沒有變成奧客而懊惱了好一陣子,後來也覺得釋懷了。

等到四點去排隊時,遇到一個台大醫科的學長翁浩睿,要去Johns Hopkins念neuroscience,他的航班都跟我們一樣,也趕不上飛機,行李貼好直達Baltimore機場的條碼後,他決定再去國泰那邊問看看能不能獲得確切的機位,所以我們兩個也跟著再跑回原來的航廈,可惜國泰要早上八點才上班,最後決定還是進登機門排後補了。候補機位其實就是等到大家都上了飛機,再看有沒有人臨時沒到的,如果有,從候補清單上按順序叫,所以有可能出現大神上飛機了我沒上的情形。還好這種事沒有發生,我們搭到七點多早上第二班小小的可以從位置上看到機師的AA國內線出發到Dallas。

到了Dallas,轉機還有一段時間,吃了在美國的第一餐,是麥當當,約台灣1.5倍價格,不過平均物價是三倍,所以相較起來算便宜的。機位還是要排後補,浩睿學長雖然在LA交涉成功,搭上了第一班,不過還是在Dallas又遇到了。三人上了同一班飛機終於飛往最後的目的地Baltimore。

原本上午十點就該到了,經過這一番折騰抵達時已下午五點。下機後,找到了接機的譚氏夫婦,還好LA受困時已打電話連絡,才沒讓他們多等七小時。他們是台灣退休後才移民到美國養老,租房子給學生,日子過得挺不錯的,未來接家人來住的可能性從我心中閃過。開過穿梭在森林中的高速公路,約莫一個小時,終於到了位於College Park這個城市的Westchester Park Apartment,迎接我們的是空蕩蕩的新家及室友小明,以及未來無數的挑戰。

離開台灣是台灣時間八月十日晚上八點,抵達是美東時間八月十一日晚上六點,這「一天」,過得還真久!

8.24.2008

Start Blogging

抵美三週,混亂的生活在今天Qualifier和迎新晚會結束後終於告一段落,休息個週末加上週一的Labor's Day,週二又要恢復學生的身分了呢。

這三週除了適應新環境、安頓新家外,還要參加系上和校方的迎新、TA的英文測驗、TA訓練,每天都有看不完的傳單、吸收不完的資訊和開不完的地圖,還要不停地social(雖然挺失敗的),因此雖然才到三週,卻有已經來好久的感覺。明明一個半月前還在過每天六點早點名的生活(遠目),身邊是一群吃菸開口就用台語問候你家人的同僚;現在變成早上八點趕公車、身旁可能站個講著聽不懂的英文的印度人,這種轉變的確需要時間調適啊!

一直想要再開一個不同於BBS,可以寫點東西的平台。之前在多倫多做簡單網頁,還有很多沒補齊,一直拖著,到最後也就懶了,現在想要試試Blog,可不能再一直用忙碌當藉口了,因為我知道我這個只活在未來的future人是永遠閒不下來的,就從現在開始吧。Just start blogging!